赞!安师大师生“非遗鱼灯”表演亮相中央电视台《2023中国诗词大会》
2023年1月31日(周二)20:00,我校第51届校运会上火遍全网的《非遗鱼灯》表演登上央视一套,在《2023中国诗词大会》节目第七期中亮相,时长共7分半钟。北京师范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康震和中南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杨雨担任本期节目嘉宾。《中国诗词大会》是由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自主研发的一档大型演播室文化益智节目,也是央视首档全民参与的诗词节目,节目以“赏中华诗词、寻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为基本宗旨,聚焦“诗词之美”,大胆传承创新,力求通过对诗词知识的比拼及赏析,带动全民重温那些曾经学过的古诗词,分享诗词之美,感受诗词之趣,从古人的智慧和情怀中汲取营养,涵养心灵。
节目十大主题热词“欢喜、寻味、燃、寒暑、先生、本来、心动、天下、十年、远方”绽放穿越寒冬的温暖诗意,以浓浓的家国情怀点亮万家灯火,带来对新春的美好期待与殷切展望。
节目录制
11月3日我校正式接到《2023中国诗词大会》录制邀约,12月21日栏目组来到芜湖同我校师生一起进行节目录制。
我校师生作为第七期“云中”千人团的成员,参与节目录制。
我校师生参与拍摄的鱼灯制作和鱼灯表演作为第四题的题引登场,展示了非遗鱼灯的寻访制作、舞蹈排练及正式演出后的震撼景象。
“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夜晚降临,闪烁的鱼灯变幻无穷。如同鲤鱼在水中成群嬉戏。
参与排练的安徽师范大学教师王云辰在节目中说到:“我们的灵感是来源于安徽的一项传统民俗活动‘嬉鱼灯’,人们用竹篾绑扎出鲤鱼的形状,再用纸糊在表面上,进行彩绘装饰。鲤鱼的鱼和年年有余的余同音,热闹的嬉鱼灯寄托着一种美好的祝福。”
选手们需要用诗词的元素为鱼灯中最大的“领头鱼”起名。
“吾当乘云螭,吸景驻光彩。”两只战队之一的朝朝队以龙生九子,九子之一留着鱼尾即将化龙的螭吻为原型,将大鱼起名为“螭吻”,寄托美好祝愿。
暮暮队提出中华民族是龙的传人,“金鳞岂是池中物,一遇风云便化龙”,为这条大鱼起名为“跃龙门”。
“旧竹枝”、“万里明”、“鱼龙跃”、“江月”……百人团选手纷纷为领头鱼起了符合心中美好祈愿的美称。
节目中杨雨老师说到:“安徽师大的学生,舞起鱼灯的时候,那星星点点是来自星空的星,是滴落人间的雨。既有灯,又有鱼,又有星,照亮人间冷暖,照亮我们遥远的梦想。”为其取名为“星雨”。
“鲲鹏展翅九万里,翻动扶摇羊角。”康震老师为其取名为“鲲鹏”,大鱼在暗夜里熠熠生辉,既有鱼又有鸟,最重要的是代表了志向。
随后,全场挥舞手中的小鱼灯,星星点点,祝愿新的一年“年年有余”。
鱼灯舞是我国传统民间艺术,以鱼为主题,寓意吉祥的一项民俗活动,有“年年有余”之意味,寄托着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愿望。鱼灯美于舞台,诗歌美于文字,二者美的形式不同,却都是古人幸福生活的表达。优美的鱼灯唤醒了诗词,诗词赋予了鱼灯精妙的阐释。非遗鱼灯不仅仅是一项传统手工艺,更是代代先辈智慧的结晶。
我校师生共同演绎的鱼灯舞,借助央视《2023中国诗词大会》的镜头,展现了美轮美奂的非遗之美。
继承中华文脉,表达当代精神。节目结合诗词对非遗鱼灯进行创新性表达,和安徽师大的同学一起以诗词之美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焕发时代光彩。
来源:安师大
中华传统文化 非遗鱼灯 搞得好啊! 晓得啦 搞得好 不错, 点赞。 知道, 搞得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