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阳”上热搜!嗓子疼是新冠吗?会引发规模感染吗?专家回应
“二阳”上热搜!嗓子疼是新冠吗?会引发规模感染吗?专家回应
话题#二阳#
冲上微博热搜
刚刚过去的“五一”假期
全国各大景点人头攒动
有网友担心
近距离接触
再加上新的毒株出现
会不会再次感染?
咽喉痛就是感染新冠了吗?
五一假期过后,有网友在社交平台发帖,称自己出现喉咙肿痛,越来越严重的刀片嗓与感染新冠时类似,担心是不是“二阳”了。
浙江省人民医院感染科主任潘红英表示,临床中发现,二次感染新冠的患者,普遍症状较轻,出现明显咽喉痛的情况较少。
潘红英强调,出现咽喉痛,不用过于焦虑,擅自套症状。若同时出现发烧、咳嗽,怀疑是新冠感染,可以自己进行新冠抗原检测。
咽炎分急性咽炎和慢性咽炎。急性咽炎由病毒和细菌感染引起,通常表现为上呼吸道症状,咽干、咽痛、咽痒、说话声音嘶哑;慢性咽炎则表现为咽喉异物感、吞咽困难。
新冠病毒主要侵犯下呼吸道,同时也可能出现上呼吸道症状。除了咽喉疼痛以外,还会出现发烧、干咳、流鼻涕等症状。
若检测结果为阳性,应注意自我隔离,前往发热门诊就诊。若检测结果为阴性,但咽痛明显、无法自行缓解,也要到医院耳鼻喉科检查,排除其他病菌感染等问题。
阳性患者增多二阳比例高吗?
感染症状如何?
最近半个月,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感染科副主任吴旻明显感觉到,来发热门诊就诊的患者中,新冠阳性患者增多。
“4月中下旬以来,阳性患者慢慢多起来了。”吴旻说,特别是“五一”假期过后,这一数据“明显上升”。其中,既往没有新冠病毒感染史、伴随高热的患者,阳性检测率超过了一半。
以5月4日,假期结束后第一个工作日为例,当天市一医院发热门诊白天就诊检测新冠的40余个患者中,阳性检测率达到70%以上。“大部分是第一次感染,二次感染的占少数。”
尽管阳性患者数量在上升,但吴旻说,对比2022年底至2023年初时的新冠疫情,近段时期的确诊患者感染症状普遍较轻。“发热、乏力等症状还是会有的,但比起当时,现在这波患者出现肺炎的比例很低,刀片嗓、全身疼痛的症状也比较少。”
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感染综合科主任医师李侗曾看来:“对感染过新冠病毒的人群来说,体内抗体仍处在较高水平,目前看二次感染的风险还是比较低的。”“对大部分免疫功能正常的人来说,即使‘二次感染’,症状也会轻一些,不会像第一次那样在短时间内出现大量人群感染。并且之后的疫情高峰也不会像此前那么明显,可能会呈现一个较缓的波峰。”
不过,距离上次感染已经超过半年时间左右的老年人、免疫力低下人群,发生二次感染的风险仍会增加,因为这部分人群抵抗力下降得会更快,尤其是面对XBB.1.16这种免疫逃逸能力强的毒株。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感染疾病科主任王贵强也表示,同一毒株二次感染的风险相对是比较低的。但老年人以及有基础病者,本身免疫功能较弱,产生的抗体水平较低,无论是面对新的变异株还是二次感染风险,都是需要重点关注的人群,这类人更应该完成疫苗接种,以降低重症感染率的发生。“从监测数据来看,全国病例有增加趋势,但并没有出现大规模聚集性疫情。”王贵强说。
专家们强调,虽然人员流动增加了病毒的传播风险,但更多的是针对“未阳”人群,这类人群尤其要注意防护。
“二阳”会引发规模感染吗?
4月26日,在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新闻发布会上,国家疾控局传防司一级巡视员贺青华介绍,近期全国疫情防控形势总体平稳,各地疫情处于局部零星散发状态,个别地区疫情有小幅上升的迹象。总体来看,全国短期内出现规模性疫情的可能性较小。
贺青华介绍,全国发热门诊监测数据显示,全国疫情总体处于低水平的波动状态,特别是4月上旬,疫情降至2022年12月以来的最低水平,4月中旬以后,单日阳性数和阳性占比均呈小幅上升态势。
贺青华介绍,专家研判认为,从全球新冠病毒感染和疫情波浪式流行的规律来看,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我国部分人群免疫保护水平的降低,近期部分地区疫情开始出现缓慢的上升,感染者主要集中在三类人群:未被感染人群;免疫水平已经下降的人群;存在免疫缺陷人群。
“二阳”了需要医疗干预吗?
5月5日,中国疾控中心周报(CDC weekly)发布《预先计划的研究:奥密克戎变异株再次感染的相关因素——中国广东省,2022年12月至2023月1月》。
该研究介绍了2022年12月至2023年1月期间广东省出现新冠病毒再次感染的情况,研究结果显示,奥密克戎变异株初次感染后3至6个月内再次感染的风险较低。在首次感染奥密克戎变异株6个多月后,再次感染新冠病毒的几率明显增加。大多数再次感染病例都有症状;然而,只有少数人需要医疗干预,没有发现危重病例。
无论病毒变异或上次感染后经过的时间如何,既往感染所赋予的保护可能有助于降低再次感染后重症的发生率。研究团队发现,医护人员的再次感染发生率高于其他人群。
来源 浙江新闻、潮新闻、北京日报、科技日报、生命时报
做好个人防护 谢谢科普 谢谢科普 增加免疫力最好 做好预防 做好预防 做好预防第一责任人 好像很多 做好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