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许多人皮肤下面生一种肉疙瘩,大的如鸽子蛋 ,小的如黄豆大,摸上去软软的,不疼不痒,不红不肿, 西医的叫脂肪瘤,中医叫痰核,即元代医学家朱丹溪在《丹溪心法》中所说的,“人身中有结核,不痛不红,不作脓,痰注也。”
普通的痰湿还只是散兵游勇,只能在身体里流窜作案,而痰核会抱成团,堵在皮里膜外,所谓皮里膜外指的是五脏之外,表皮之内。如果再把范围缩小一点,那就是皮肉之间。原来,在皮肤和肌肉之间有一层筋膜,它们就像城市的交通管道一样,四通八达,突然有一天交通出现了堵塞,气和津液往前走不了,全都堵在那里,结果津液变痰浊,再加上有些人本身痰湿就比较重,气滞裹挟着痰湿,越堵越大,越堵越多,最后在皮肤表面形成一个个凸起。脂肪瘤就是身体里的痰湿凝聚在一起,形成的大小不一的包块 。
一些人长了脂肪瘤后,选择手术切除,这似乎是个一劳永逸的办法,但是不久,它还会出现,就好比一块潮湿的木板上长了蘑菇,你选择把蘑菇摘掉,上面摘了,下面长,左边摘了,右边长,为什么?因为适合蘑菇生长的环境没有改变,最好的办法是把木板拿到太阳底下去晒。
包块的治疗既要化瘀,也要化痰,消除脂肪瘤就是化痰,攻补兼施,一方面把已经生成的痰核化开,一方面要补脾,因为脾为生痰之源,痰湿的本质就是脾虚,只有把脾胃补养起来,才能彻底改变痰湿体质。
有一张方子,叫健脾化痰丸,出自晚清民初大医家张锡纯之手,这张方子别出心裁,也非常简单,就是白术和鸡内金连用,用白术来补脾,用鸡内金来消痰,这正符合中医攻补兼施的思路。
张锡纯先生曾说过,身体任何地方有淤滞,用鸡内金都可以消掉。吃多了,不消化,胃里面有食积,用它可以化;身体长包块了,不管是肌瘤,囊肿,还是结石,用它可以化。更不要说小小的脂肪瘤了。
来自: Android客户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