芜湖总体规划,正式公布!
国土空间规划,见证着城市的更新迭变。未来的芜湖城市定位是什么?城市空间发展又会呈现出怎样的面貌?
4月1日,芜湖市政府正式对外公布批后公示的《芜湖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答案就在其中。
当前,芜湖正处在实现“聚焦高质量、冲刺八千亿、建成副中心”的关键期、上升期。这幅芜湖市未来国土空间发展的“新蓝图”,正逢其时。
▲航拍芜湖。杨大伟/摄
瞄准新定位
长三角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现代化大城市
城市发展,规划先行。《规划》统筹划定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红线、生态保护红线、城镇开发边界三条控制线,优化农业、生态、城镇等功能空间,整体谋划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新格局。
《规划》对芜湖城市定位进行了精准的描述。芜湖城市性质为:国家园林城市、国家森林城市、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长三角中心区城市、安徽省域副中心城市、全国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全国创新创业引领发展的新高地、长江经济带绿色低碳创新发展示范区、长三角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现代化大城市。
围绕目标和定位,《规划》明确了芜湖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的范围为:芜湖市行政辖区内的陆域空间,规划分为市域和中心城区两个层次。同时给出了明确的期限:2021至2035年,基期年为2020年,近期为2025年,远景展望至2050年。
根据国土空间开发保护目标,细化为三个阶段目标节点:
2025年目标
省域副中心城市建设取得重大进展,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综合实力进一步增强,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基本达到长三角中心区平均水平。基本建成绿色、开放、智慧、安全国土空间体系。
2035年目标
现代化省域副中心城市基本建成,形成高质量发展的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新格局。
2050年展望
全面建成“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大城市,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实现更大作为,在建设经济强、百姓富、生态美的新阶段现代化美好安徽上作出更大贡献。
▲十里江湾。陈剑/摄
优化开发保护
构建城市发展建设的大格局
这份《规划》是芜湖这座城市未来10多年,甚至是更长远发展的空间蓝图。需要立足当下,又要着眼未来,在科学、切实可行的远景目标中,构建芜湖国土空间发展的大格局、新格局。
《规划》提出全面落实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和长江经济带发展等国家重大战略,深化落实主体功能区战略,构建“三带两屏一圈两中心”的市域国土空间总体格局。
依托沿江平原、低山丘陵和沿江滩地形成三大农业特色产业带和五大优质农业产业区,构建“三带五区”的市域农业空间格局,保障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供给。
坚守生态安全底线,维育长江生态廊道、江淮丘陵森林生态安全屏障、皖南山区森林生态安全屏障;构建引江济淮(西河)、青弋江、漳河、青安江、裕溪河、黄浒河等重要生态廊道,形成“一江两屏、六廊多点”的市域生态空间格局。
依托沿江发展轴和G60科创走廊,优化全市城镇空间布局,推进中心城市扩容提质,推进重点镇和一般镇特色化发展,构建“一主两副双轴多点”的市域城镇空间格局。
践行人民城市理念
支持建设现代化滨江大城市
以人民为中心,推进人民城市建设,要如何彰显现代化滨江大城市特色?
《规划》提出,要在优化城市空间布局、完善多级公共服务体系、保障高品质居住空间以及健全蓝绿开敞空间体系均有详细安排,同时要求加强总体城市设计。
构建“一湾四极”的城市空间结构,进一步完善优化城市功能片区,形成城中、城北、城东、城南、江北、三山、繁昌、湾沚八大片区。
以社区生活圈为单元,结合芜湖市“两级中心”建设,因地制宜补充和完善社区级文化活动、体育健身、教育医疗、社区养老等公共服务设施和社区商业设施,支撑全年龄友好健康城市建设,构建15分钟社区生活圈。
支持公园城市建设。结合中心城区龙窝湖、青弋江、扁担河、神山、赭山等自然资源,提高生态空间品质,推动公共空间与自然生态相融合,构建可游览、可通风、内外贯通的蓝绿开敞空间体系,支持建设“半城山水、大江大湖、大美空间”的活力公园城市。以“见缝插针”的方式增加小型公园绿地。实现300米见绿、500米见园的绿色生活环境。
▲神山公园。李斌/摄
依托龙窝湖生态绿核着力打造滨湖水文化景观;结合青弋江、水阳江、漳河、峨溪河、荆山河、裕溪河、扁担河建设七条滨水生态绿廊。充分将江、河、湖有机串联,联通各个生态节点的滨水慢行空间,进而构建贯穿中心城区各片区的开敞空间网络。规划至2035年,中心城区建成沿江、环湖、临山、滨河、绕城的千里江城绿道。
构建“一江七河、多轴多点多片”的总体城市设计结构,划定14个城市设计重点片区,包括老城历史文化片区、城东政务服务片区、城北服务片区、芜湖南站片区、江北中心片区、大龙湾中心片区、沈巷中心片区、龙湖中心片区、繁昌老城片区、湾沚老城片区、芜宣机场片区、四褐山工业更新片区、滨江特色片区、环凤鸣湖特色片区。
《规划》要求有序推进城市更新,建设城市更新重点示范片区。镜湖区老城区(含范罗山、赭山、大砻坊3个街道)重点突出城市中心功能、展现滨江文明。
结合八佰伴、步行街、雨耕山等商圈更新,提升城市功能品质。鸠江区四褐山地区(含四褐山街道)重点保护和改造活化利用现状丰富的工业遗址,推进文创产业园建设,彰显芜湖历史工业文化特色。
完善基础设施网络
提升支撑体系保障能力
《规划》提出立足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的定位,全面对接国际、国内开放大通道,支撑芜湖进一步推进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发展。
完善“城市轨道和市域轨道”轨道交通线网。中心城区轨道交通出行占公共交通出行总量比例达到30%—35%。加强主城区与江北片区、湾沚片区、繁昌片区之间的快速交通联系。
加速推进宁芜及庐铜铁路扩能改造与外绕、宁芜高速的改扩建与南京至九江高速芜湖段“十四五”期间全面建设,推进宁安高铁提升改造及北沿江高铁的建设。提升G60科创走廊通道运输水平,强化与合肥、宣城及杭州方向联系,保障合杭高速、合芜宣城际项目建设空间,预留合杭高速磁悬浮项目走线。
完善过江通道布局。建设12条过江通道,其中现状及在建5条,规划新增7条。包括:2条公路功能过江通道、1条城市轨道功能过江通道、2条城市道路功能过江通道、4条铁路与公路复合功能过江通道、3条城市道路与铁路(城市轨道)复合功能过江通道。
▲过江通道布局(点击图片可以放大)
推动区域轨道一体化建设,预留芜湖市域轨道线与宁马城际轨道交通线网衔接廊道。
构建高品质的慢行交通。至2035年,实现慢行交通出行分担率达到50%以上。
完善城市停车系统。结合公共交通状况,重点支持老城区立体化停车设施建设;中心城区适度增加路外公共泊位,控制路内停车泊位规模,提高各类停车泊位的利用率。至2035年,芜湖中心城区停车泊位总数不低于130万个,公共停车泊位需求按照10万个进行控制。
▲便民停车。梅韬/摄
彰显文旅魅力
建设富有江城皖韵的魅力之城
《规划》在彰显文旅魅力方面也提出相应的要求,《规划》指出,要完善自然与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体系,划定历史文化保护线。整合资源,优化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空间格局。系统活化利用自然与历史文化遗产。划定城乡风貌分区,加强分类管控,彰显芜湖特色的城乡风貌。促进文旅融合发展,建设富有江城皖韵的魅力之城。
同时构建“一核五区、一轴两带”的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空间格局。整合历史文化遗产资源,保护芜湖古城历史文化核心、历史文化遗产集聚区和滨水文化展示轴带。
谋定而后动
芜湖未来可期
《规划》指出要发挥芜湖区位优势、产业优势、政策优势,高质量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依托芜马同城、促进合芜一体,加强跨区域协调互动,提升南京都市圈、合肥都市圈一体化水平。
加强与省内周边城市空间协同,落实省域副中心城市战略使命,引领周边地区共同发展。
谋定而后动。如何将这张关乎未来芜湖城市建设发展的规划蓝图,变成实景图?《规划》称,要完善规划传导体系,依托统一的国土空间基础信息平台,实施规划全生命周期管理,保障各项重大项目建设,全面提升国土空间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
遇一人白首,择一城终老。
芜湖这座城市拥有更美好的未来,可期!可待!
来源 大江资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