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积极发挥知识产权功能作用,持续推进知识产权转化运用,让越来越多的“知产”变为“资产”?近年来,弋江区积极修订《弋江区(高新区)知识产权促进产业创新发展若干政策》,通过实施高价值发明专利培育工程、加强专利导航成果运用、培育推广专利密集型产品、探索知识产权集中托管、发展知识产权金融工作等举措,多举并进创优知识产权“生态圈”,赋能全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截至目前,弋江区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5284件,高价值发明专利1790件;建设弋江区知识产权保护专家库,在库专家52人;今年以来指导境内26家公司完成知识产权质押融资23730万元,推进知识产权金融创新;建立弋江区专利转化目录及专利开放许可征集常态化机制,联合知识产权公共服务网点发布辖区内专利转化信息和开放许可信息350余条;全链条带动人才链、金融链、保护链与知识产权工作的深度融通。 满墙专利成为企业发展的底气 走进安徽华夏光电股份有限公司展厅,排列整齐的一面专利墙引人注目。全天候机载多模兼容照明系统、超小型气体放电管、高能点火气体放电管系列产品……“目前公司拥有的自主知识产权项目达100余项。通过专利申请,我们的核心技术得到了保护,也为企业长足发展奠定了基础。”该公司总经理助理罗菲介绍道。 在罗菲的指引下,记者看到“一种放电频率可控型放电管及其制造方法”的专利,“该项专利申请的同年,我们即研制生产出真空放电器件领域数十种型号的产品,产生了巨大的市场价值。”罗菲说。华夏光电作为一家致力于航空照明产品研发的企业,技术广泛覆盖传统灯丝、HID、LED等三代照明领域,是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很多专利项目彻底打破了国外长期以来的技术封锁,实现了关键元器件的国产化替代。可以说,这满墙的专利就是我们发展的底气。” 让更多知识产权成果“走进”厂房 在天弋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新投入的锂电池生产线装配车间,所有工序高效运转,呈现出有条不紊、马力足开的态势。面对竞争激烈的行业赛道,如何实现全场景、多维度的异军突起?加速推进知识产权转化运用,实现产业化落地成为该公司发展的新路径。 在4000多平方米的研发中心实验室,研发人员正在一丝不苟地检验电芯样品。“锂电池的生产从数十道大工序到数百道小工序,都有着严格的工艺技术标准。”天弋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研发总监黄玉元说,“为了全产业链的专利成果快速转化运用,我们把实验室和厂房连在了一起,从原材料到平台再到产品,实现科研成果与企业技术需求精准匹配。”据介绍,今年1月份,企业新投入的锂电池生产车间,正在批量生产最新开发的电芯产品,其相关专利成果多达100余项,满负荷生产后年产值将达10亿元。 让更多知识产权成果走出“深闺”,走进“厂房”。2023年上半年,安徽华夏光电股份有限公司与安徽工程大学李钧博士团队开发完成的AI智能交互技术,于当年10月投产使用。据悉,仅这一项专利,直接带动近5000万元的经济价值。 “知产”变“资产”助推企业加速跑 企业发展遇到融资难题,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成为企业扫除阻碍的破冰之举。“这笔钱不仅缓解了企业经营困境,还给我们扩大产能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了解到知识产权不仅可以进行质押融资,还能享受政府的贴息政策,安徽凯宇机械制造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感慨道。 该公司作为传统机械加工生产型企业,通过弋江区举办的质押融资“入园惠企”服务,了解到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的渠道,连续多年用知识产权在银行获得贷款。去年,利用商标专用权质押,公司在中国邮政储蓄银行芜湖市分行成功获得2600万元额度的贷款,这笔大力度的“真金白银”第一时间用于企业扩能增产。 这是弋江区强化知识产权运用,发挥其“造血”功能的生动体现。近年来,弋江区持续优化营商环境,积极建设知识产权并购平台,积极发挥政府部门、银行、评估机构的协同作用,通过“政银企”对接会等方式,推进知识产权金融创新及宣贯。同时,发起芜湖市弋江(高新)区知识产权保护联盟,运用行政监管、司法维权、科技支撑、社会服务等手段,形成知识产权保护合力,推进全流程、全贯通的“一体化”护航。 围绕弋江区特色优势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以实施高价值专利培育项目为目标,该区市场监管部门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弋江区将持续完善知识产权政策体系,科学布局知识产权信息公共服务网络,以最接地气的方式为辖区企业做好知识产权转化与运用工作,为企业创新发展注入无限生机。 芜湖日报记者 汪潜 王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