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来源:经济日报
原标题:贵州打造世界级旅游目的地
本报贵阳2月14日讯(记者吴秉泽、王新伟)近年来,贵州持续用好文化瑰宝和自然珍宝,深入实施红色文化重点建设、阳明文化转化运用、民族文化传承弘扬、屯堡文化等历史文化研究推广“四大文化工程”,精开资源、广拓客源、升级服务,世界级旅游目的地打造持续走深走实。数据显示,2024年贵州接待游客人次、旅游总花费同比分别增长10.4%、13.3%,接待入境过夜游客人次同比增长81.8%。
以文塑旅。贵州推动文化资源与旅游产品、景区景点深度融合,建成一批富有文化底蕴的标志性景区,自然景区的人文内涵持续丰富,旅游更有“诗意”。
作为贵州全省的旅游集散中心,贵阳市一体推进红色文化、阳明文化、民族文化、群众文化、历史文化“五个文化”建设,梳理164处红色资源并建立红色资源名录,完成阳明洞、甲秀楼(翠微园)、阳明祠等5个文化保护修缮工程,举办320场路边音乐会吸引现场观众超280万人次。据初步测算,2024年,贵阳市(含贵安新区)接待国内游客1.67亿人次,其中境外游客约19万人次,同比分别增长14%和140%。
在榕江县,独具魅力的民族文化和活力四射的“村超”赛事相得益彰,接连上演的“最炫民族风”让球场变身“秀场”,火遍了全网、火出了国门。截至目前,“村超”赛事全网全平台综合浏览量超950亿次。据初步测算,2024年,榕江县累计接待游客925.58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06.8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1%和27%。
以旅彰文。贵州依托旅游产业发掘、重塑、提升文化资源,探索开展文化资源的数字化表达与沉浸化呈现,推动文化走向“远方”。
在贵阳龙洞堡,形似红色飘带的贵州长征文化数字艺术馆,是我国首个以长征为主题的全域行浸式数字体验馆。该馆推出的《红飘带·伟大远征》通过全息影像、虚拟现实、三维动画等数字科技手段,艺术化展示长征文化,受到市场青睐,并成功入选文化和旅游部公布的2024年文化和旅游数字化创新示范“十佳案例”。贵州长征文化数字艺术馆工作人员吴增慧介绍,目前《红飘带·伟大远征》剧目累计演出场次超1万场,接待游客100余万人次。
“红色是多彩贵州的鲜明底色。”贵州省委常委、省委宣传部部长卢雍政说,贵州现有长征不可移动文物750多处,可移动文物2500多件(套),该省将红色文化重点建设工程作为“四大文化工程”之首,持续推进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一体打造4类主体功能区、6大重点工程和14个展示园、10条展示带及相关展示点,建成了一批标志性、引领性项目。
贵州省文化和旅游厅厅长吴涛告诉记者,贵州围绕遵义会议会址等重要红色纪念场馆,每年推出10条红色旅游精品线路,推出近百款红色旅游产品,运用AR、VR等技术打造沉浸互动式项目,丰富游客的红色旅游体验。
今年是遵义会议召开90周年。贵州省文旅部门策划推出20条红色旅游线路,这些线路覆盖各市州,串联起“10+1+2”(10家5A级景区、西江千户苗寨、2家国家级旅游度假区)景区度假区。
作为非遗大省,贵州深入推动文化产业发展、文化传承创新,强化对苗绣、苗族蜡染、侗族大歌、布依族八音坐唱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的保护传承,持续探索“非遗+品牌”“非遗+景区”“非遗+研学”等发展新业态,推动非遗与旅游互融互促。
在黔东南州凯里市民族文化园,“非遗集市”内古朴精美的绣片、做工精致的民族服饰琳琅满目,淘货的游客三五成群,甚是热闹。据统计,“非遗集市”自2023年9月份开业以来,已有600多户商家入驻,吸引海内外游客40余万人次。
如今,“多彩贵州”的文旅品牌更加亮丽。藏在深山的民族村寨、庄严肃穆的红色遗迹成为越来越多游客的“诗和远方”。
(责编:郝帅、陈键)
|
|
人民陪审员,网络媒体人,爱心公益人,摄影家协会会员,新闻撰稿人,网评员,资深财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