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北京11月12日消息 据中国之声《新闻晚高峰》报道,在安徽,大学生参加志愿活动和社会实践,收获的将不仅仅是证书和经历,还可能获得实实在在的学分。安徽计划出台大学生社会责任学分的认定文件,以此来鼓励和支持大学生走出校门,承担社会责任,培养创新创业人才。此前,国内已有部分高校出台类似措施。
有网友支持认为,此举可以形成有效激励机制,促进公益事业发展;但也有人表示担忧:志愿活动换学分,可能会使相关活动掺入功利性甚至强制性,让原本自愿参加的志愿服务变了味儿。对此,您怎么看?
网友观点
花若流卿:不赞同。我们学校的志愿活动就有加学分的,结果学生都是冲着学分去的,根本体现不了志愿的意义。而且上次有许多外校的来我们学校考试,找不到考点,可是一个志愿者都没出现,(因为没有学分)只有一些真正热心的同学在路上指路。所以我觉得根本没有必要给志愿者加学分。 青丘小狸影:若说公益变味也许太过于夸张,学生的空余课余时间也算不得太多,如果不用这种办法去激励和引导越来越多的学生参与公益活动,那么还会有多少人能一直坚持呢?事物的开始都需要带动,带动起积极性了,才有未来可言。 知足4961:光学不练假把式,在学生注重理论的同时,适当参加一些社会实践活动,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是对学生今后步入社会大有益处,值得推广和支持。 SCYT陈德超:大学生热爱公益,为社会做贡献应该支持相应应该得到学分。 余日乙:不仅学校的志愿活动要有激励机制,社会化的志愿活动也要有激励机制,良性循环方能长远发展。
调查结果 七成的网友赞成安徽的做法。这样做不仅能调动学生参加公益活动的积极性,久而久之,还能养成热心公益事业的良好习惯,何乐而不为。
也有网友表示,不管是出于爱心还是什么,结果是对方得到了帮助,对助人的行为加点学分也无妨,还能对学生起到鼓励的作用。 不赞成的网友则认为,这有可能导致学生都是冲着学分去的,根本体现不了志愿的意义。而且志愿者本就是纯粹出于自愿,全靠自己认同并主动行为。倡导学生多投身公益本来是好的想法,可非要使用利益来诱导吗?如果这样,必然会变了味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