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走进储金霞的工作室,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墙上悬挂的数十幅铁画:从栩栩如生的《弘一大师》到眉目传情的《传统仕女》,从苍劲挺拔的《迎客松》到威风凛凛的《猛虎下山》……无一不传递出画作的神韵与意境。和一般画作不同,这些画均是由铁锻打而成,可谓“铁为肌骨画为魂”。
73岁的储金霞身披围裙、臂戴护袖,俯身在点焊机旁。虽然上了年纪,身材瘦小,储金霞依旧力道十足,不输年轻人……只见她用脚踩住开关,形如缝纫机的点焊机,瞬间将铁丝烧至通红。“这温度有1000多摄氏度。”储金霞手起锤落,火星四溅,叮叮当当的金属撞击声中,一枝傲雪寒梅已然“横空出世”。
储金霞是安徽芜湖人。她的父亲、芜湖铁画第四代传承人储炎庆,参与创作的重达400公斤的巨幅铁画《迎客松》,至今仍悬挂在人民大会堂国家接待厅中。长期的耳濡目染,让储金霞对铁画愈发投入;15岁开始,她正式跟父学习铁画制作……
芜湖铁画明末清初由铁匠汤天池和画家萧云从创立,已有300余年历史。经过历代铁画艺人的传承创新,铁与火碰撞的画作成为“中华一绝”。
“很多人都很惊奇:铁画,是用铁水浇铸出来的吗?是用模具压成的吗?”储金霞说,“都不是。铁画,是铁画艺人以锤代笔、以铁做墨,一锤锤敲打出来的。”她左手握着顶尖烧得通红的铁丝,在砧板上不时变换角度;右手执锤,随时变换力道,每一锤都精准击中,其貌不扬的铁丝逐渐呈现婀娜多姿的形状……
“铁画以国画为蓝本,只是将原本由平面展示的国画改为立体展示,具有独特风格。”储金霞说,美术基础对于铁画艺人十分重要。“要做铁画,首先要会读画,读懂了才能下手去做。”
铁画以铁为原料,铁冶炼后经过锻、钻、焊、锉等工序,才能最终告成。一个熟练的铁画艺人要具备金银首饰、浮雕、剪纸等技能,以及最难的锻打技术。为此,入行之初,储金霞就在父兄身旁做了三年学徒,拉风箱、锤煤炭是基本功。
“锻打技艺,是铁画制作的灵魂。”储金霞说,“锻打时,火候的掌握很关键。温度高了,铁会熔化;温度低了,熔不上去。下锤时讲究握锤稳、击打准、出手狠,花草打出来后要焊接为一体,最后还要通过‘退火’以降低成品硬度。”储金霞一边用喷火器为一株“兰草”“退火”,一边观察温度的变化。焊接完兰草,储金霞又用铁钳将余温尚存的作品钳制出独特造型,使其更加刚柔并济、形神兼备。
一把小铁锤,已然跟随储金霞30余年,锤柄光润如玉,锤头在千万次的击打中变得光亮粗钝。“每一次击打,都有着不同的力道、手法,让每片叶子千姿百态,有着清晰的肌理和韧劲。”储金霞说,细节处的神韵、生命力,是一幅铁画成功的关键所在。她在一株铁竹前演示:轻轻地吹上一口气,竹干竟随之摇曳,灵动而美丽……
从业近60年,储金霞的铁画技艺早已炉火纯青,还创新了淬火、叠锻等工艺。在芜湖市鸠兹古镇,一幅宽17米、高10米的巨幅铁画《天下徽商兴于鸠兹》再现了古镇的昔日繁华,吸引着游客们驻足流连……这幅铁画由储金霞领衔,集众多铁画名家之力历时80天创作完成,是全世界最大的铁画之一。另一件让储金霞欣慰的事是,2002年她承担了人民大会堂《迎客松》铁画的修复工作,父女两人共襄盛举,成为铁画界一段佳话。
如今,储金霞将培养铁画人才作为当务之急:“老祖宗留下这么好的手艺,不能在我们这代人身上失传,要一代更胜于一代。”
转载自6月9日《人民日报》
|
|
人民陪审员,网络媒体人,爱心公益人,摄影家协会会员,新闻撰稿人,网评员,资深财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