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4月24日,芜湖解放,这座城市和人民从此获得新生。时光荏苒,硝烟远去。70年江水奔涌,见证了芜湖的沧桑巨变。
谁能想到,当年不起眼的江南小城,发展成为安徽省第二大城市,入选中国发展最成功的40座城市、数字经济百强城市。
站在高处,鸟瞰芜湖,看她一寸寸长高,一点点长大,巨变之下,不变的是久远的记忆和深深的自豪。
1930年代芜湖城区。自左至右依次为:广济寺与广济寺塔、中山堂、明远电厂、铁山烟岚楼。
解放后的芜湖,一改昔日窝棚密布的状况,变身为时尚、繁荣、高楼林立的森林城市;
解放前的青弋江口,摄于1920年。
解放后,青弋江边水岸清绿,成为市中心人们“打卡”胜地。
你能想像出1910年代的镜湖什么样吗?当年,镜湖公园和赭山公园是市民心中最老牌的公园。
解放70年的今天,芜湖市已拥有20多座公园,观长江,去十里江湾公园;看城市客厅,去镜湖公园;赏公共艺术,去雕塑公园;享山色秋光,去赭山公园、神山公园……芜湖人已然生活在“花园”中。
1931年的芜湖大马路(今为中山路步行街)经过一场大雨后成水乡泽国。
现如今,中山路步行街已成为我市市民重要的购物、休闲、游览场所,同时受到了国内外游客的青睐,也是芜湖人引以为豪的一张城市名片。
解放前的荻港(远处可见板子矶),摄于1929年。
70年前,板子矶是当年中国人民解放军百万雄师渡江战役第一船登陆点,这座英雄的城市如今岁月静好,人民安居乐业。
解放前,芜湖街头的主要交通工具是人力车和轿子,摄于1929年。
新中国成立70周年以来,芜湖交通网络不断延伸,如今市内出行可以选择公交车、出租车,还有打车软件,在网上就可预约车辆。越来越多的私家车在马路上奔驰,除此之外,城际铁路、轨道交通、过江隧道、民用机场……也在飞速建设中,城市“一小时生活圈”正在形成。
左上图为1920年代长虹门外的老浮桥,又叫便民桥、通津桥。右上图则为1930年代行人过浮桥。新中国成立后,1959年,芜湖市人民政府在老浮桥的上游段建造了“弋江桥”,“老浮桥”从此退出芜湖的历史,成为一段过去的记忆。
新弋江桥于2015年10月22日通车。马头墙装饰在大桥的主桥身侧面高低错落,与附近的“芜湖古城”遥相呼应,韵味十足。
1934年芜乍铁路芜湖总站,是芜湖最早的火车站,位于芜湖海关北面,坐东朝西,面朝长江。
于2015年启用的新芜湖站整个设计大气磅礴,独具匠心。芜湖火车站不仅见证了几代芜湖人的成长,更记录了新中国成立70年来,芜湖从鱼米之乡到现代化创新之城不断奋进的铿锵步伐。
1933年京芜(南京-芜湖)铁路通车。1946年2月,交通部为抢修津浦路曾移用京芜铁路全线枕木和钢轨。
近日,商合杭铁路裕溪河特大桥主跨无砟轨道施工完成。该桥面铺设采用拥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CRTS Ⅲ型板式无砟轨道,无砟轨道灌注及设计精度均在3毫米以内。
光绪二年(1876年),中英《烟台条约》签订后,芜湖被辟为通商口岸,外国列强纷纷来到芜湖,设立租界。当时,芜湖长江运输业几乎被外轮全部垄断。
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市造船工业从小到大、由弱到强,取得长足发展,已能建造多类型、多用途内河、远洋船舶,芜湖成为安徽省规模最大、现代化程度最高的造船基地。
江岸路迎江街一带江边,因为当时是外国几家航运机构所在地和外籍轮船停泊的专用区域,所以芜湖人称之为“洋码头”。图为1905年建设中的租界江岸。
从昔日的“洋码头”,到如今的滨江大道,芜湖“江岸路”的变迁,见证了近代芜湖的开放与繁华,也见证了百年来芜湖的沧桑巨变。
解放前芜湖的街头摊点,摄于晚清时期。
如今小吃一条街环境升级,不少小吃都搬了新家,各种口味汇聚一堂好不热闹。
1916年美国传教士范牧师在南陵创办珂美学堂。
解放70年以来,芜湖全面深化教育改革,加快补齐教育民生服务短板,着力破解“上学难”问题,从“学有所教”到“学有优教”,育人成绩硕果累累,为芜湖打造“教育名城”打下了坚实基础。
解放前农夫耕种设备非常简陋,摄于1910年。
如今,农耕已普遍使用现代农业机械化生产。芜湖公司投产的大型节水灌溉设备——指针式喷灌机不仅在国内受欢迎,还出口哈萨克斯坦。
清末民初,芜湖农村的人们还过着非常清贫的日子。
如今的农村大力开展美丽乡村建设,处处五谷丰登,瓜果飘香。远离城市喧哗的“世外桃源”吸引许多城市居民到农村欣赏田园风光、采摘瓜果蔬菜、品尝农家美食。
透过一张张发黄的旧照,我们触摸历史,知悉当年国之贫弱、城之敝小。
透过一幅幅珍贵的影像,我们追昔抚今,感佩今日国之强盛、城之蜕变。
不会忘记,为了芜湖的解放,多少仁人志士抛头颅洒热血,前仆后继;
不会忘记,为了芜湖的发展,多少建设大军迎风霜冒雪雨,砥砺前行……
70年,一代又一代芜湖人民接续奋斗,已换了人间。
70年,站在又一个重要历史节点,向新而行,拥抱明天。
有什么让你觉得“生活真的改变了”的瞬间?
在评论区告诉我们吧。
来源:芜湖新闻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