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日水滨,片片新绿。放眼江城,一条条生态水系“重焕新颜”,清澈见底、碧波荡漾。附近市民或休憩聊天,或驻足欣赏。一泓清水,映射出芜湖人努力绘就幸福生活的亮丽底色。
近年来,我市以中央生态环保督察反馈意见整改和“三大一强”专项攻坚行动要求为主抓手,全面打响城市治水攻坚战,对前期摸排的82条黑臭水体进行大力整治。目前,已有79条黑臭水体通过省住建厅、生态环境局“初见成效”验收,完成总体目标的96.3%。
生态治理 刷新城市“颜值”
芜湖素有“半城山、半城水”之美誉,水系众多。然而,由于经济快速发展,城市水系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
城市黑臭水体是老百姓反映强烈的水环境问题,不仅损害城市人居环境,也严重影响城市形象。自2016年起,我市启动黑臭水体整治项目,通过截污控源、污水治理、生态修复等举措,进一步净化水质、优化环境,一些昔日的“龙须沟”已变成今日的“景观带”。
对土生土长的“老芜湖”王锦来说,每天饭后到西洋湖公园散散步,是他的“固定节目”。“过去这里经常出现黑臭问题,如今却成为家门口的风景。”他说。
水环境治理给市民带来的最直观变化,就是城市“颜值”不断刷新。去年,芜湖市成功入围全国第三批黑臭水体治理示范城市。目前,我市剩余的板城垾、保兴垾主渠、文化路支渠等3条水体的水系整治已基本完成,“两垾”周边有序推进新建污水管网、雨污管网错接整治以及雨污分流改造等工程,这些水系有望在年底前完成整改。
系统治理 解决“岸上”问题
“问题在水里,根子在岸上。”市水环境综合治理办公室相关负责人表示,地下管网损毁、渗漏、错接等问题,导致污水进了雨水管网,再源源不断地流进各个水系,使水体污染难以根除。
近年来,我市坚持“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积极与三峡集团合作,探索出一条以城镇污水提质增效为重点、系统推进“厂网河岸”一体化治理的路子,把黑臭水体整治与污水设施提质增效建设、管网排查与整治、雨污分流工作有效结合起来。
“岸上”问题理顺了,水环境治理才能化被动为主动。目前,城区污水系统提质增效项目正在加紧施工,今年,将完成城南二期、朱家桥三期、滨江一期二阶段等污水处理厂的扩建工程及其他污水设施新建项目,力争年内新增30.5万吨/日的污水处理能力。同时,完成“芜湖市城区污水主干管及泵站完善工程”“芜湖市城区污水次支管网完善工程”以及市区污水提质增效PPP增补项目建设任务,推进市区6个排区污水设施建设。预计今年年底,市区将完成98条污水管网建设任务,新增污水管网126.9公里,全市将完成121个老旧小区雨污分流改造年度任务。
精细治理 实现碧水长流
水环境治理说起来简单,实际操作却千头万绪。一边是保障施工,一边是市民生活出行。如何平衡二者,考验的是一座城市治理的精细化水平。
“裂管法”,是记者在园丁支路管网整治现场学到的新名词。施工人员将一个圆锥形的裂管头插入到旧管道内,裂管头将旧管道破碎,在裂管头后面将一根新管道拉入,能一次性完成旧管废除及新管铺设过程。“还有很多新技术已经运用到芜湖的管道施工中,如CIPP原位固化法、热塑成型法等。”长江生态环保集团有限公司芜湖项目部相关负责人表示,这些技术避免道路“开膛破肚”,最大化减少对市民出行的影响。
还有许多细节看似不经意,却体现了“精细”二字:九华中路的整治现场在路口设置了透明材质的围挡,避免影响司机和行人正常通行;一般情况下晚上不施工,防止噪音扰民;在施工现场安排交通引导员,配合交警维持交通秩序等。
一江碧水长流,是群众幸福生活所系。今后,芜湖将深入贯彻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一体推进城市水环境治理、水生态修复、水资源保护,让美丽的江城更加水清岸绿、生态优美、宜居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