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器狗、无人叉车等“高科技”逐一亮相,芜湖机器人十大创新产品揭晓、专家学者为产业发展“把脉”建言……在近日举办的2020年安徽省机器人暨第九届装备制造产品(芜湖)产需对接会上,一场机器人及智能装备产业盛宴精彩纷呈,不仅为省内机器人及智能制造企业搭建起“面对面交流”“点对点合作”的聚合型服务平台,也为芜湖机器人及智能装备产业提供了集中展示发展成果的舞台。以此次盛会为契机,芜湖机器人产业将书写更加精彩的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搭建聚合型服务平台
“小猪佩奇”版锻造轮毂、可实现“一机多用”的特种飞机……这些都是在安徽省第九届装备制造产品(芜湖)展上亮出的“高科技”。
此次展览对“一重一轻一新”产业体系骨干产品进行了集中展示,展馆设有汽车零部件及其他成套重型装备为主的转型升级展区、电子电器及新材料等轻型产品为主的健康生活展区、通用航空及配套等战新产品为主的高端装备展区、5G+产业互联网体验展区、“产学研”合作展区五个展区,共计120个展位,来自全省机器人及智能制造领域的专家、学者、企业家等600余人参展。
活动期间,主办方还举办了机器人本体及关键零部件、系统集成及智能制造(喷涂、打磨、云工厂)、系统集成及智能制造(船舶、新能源汽车、家电)、服务机器人专场产需对接会,为各细分领域企业搭建起更精准的对接平台。
机器人是“制造业皇冠上的明珠”,智能制造是先进制造业的制高点。省经信厅相关人士表示,当前全球机器人产业正处于规模扩张的窗口期和抢占主导权的机遇期,机器人及智能制造产业市场需求广阔、商机无限。据其介绍,2019年,在全国机器人市场下滑的背景下,我省机器人产业逆势增长,实现营业收入350亿元,同比增长25%;受疫情影响,今年1—10月实现营业收入近300亿元,同比增长16%。该人士表示,此次举办全省机器人暨第九届装备制造产需对接会,将有力推动省产机器人应用和制造业智能化改造升级。
记者采访中获悉,自2013年起,由省经信厅牵头,持续推动全省机器人及智能制造产业链供方与需方企业开展精准对接,产需对接会成效、规模逐年攀升。尤其是今年各专场对接会的举办,推动了供需双方企业开展深入交流,为企业扩大销售、促进发展以及企业间的技术互补、资源共享搭建了桥梁。
展示机器人发展“芜湖力量”
一场产需对接会,为产需双方交流合作搭建了平台,亦成为芜湖机器人展示实力的舞台。在此次对接会上,省经信厅发布2019年度安徽省机器人产业发展分类考核结果,在安徽省16市中,芜湖市得分第一,芜湖及芜湖机器人企业一举夺得8项单项冠军。
与此同时,芜湖机器人十大创新产品一一揭晓并发布,埃夫特、行健、瑞祥、清能德创、旷视等10家芜湖重点机器人企业洞察产业趋势,突破技术疆界,发布了ER15-1400机器人、自主式零件坡口切割机器人、汽车白车身外覆盖件模具激光增材熔覆焊接设备等十大创新产品。
省经信厅相关负责人表示,“合芜马”已成为长三角乃至全国具有较大影响力的机器人产业基地,特别是芜湖市机器人企业数量占到G60科创走廊1/5,埃夫特成功在沪市科创板上市,机器人产业已成为支撑我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方面军。
作为国家级机器人产业集聚区和全省首批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基地,芜湖机器人及智能装备产业基地目前已集聚上下游重点企业128家,率先在全国实现了核心零部件国产化、机器人本体全面接近国际一流水平、机器人系统集成日趋成熟的集聚发展态势。2020年1—10月份,机器人基地规上工业产值同比增长14.5%,核心企业产值同比增长27.2%,机器人产业规上工业产值占全部规上工业产值的4.6%。
下一步如何做、怎么走?对接会上,专家学者把脉产业发展,掀起一阵阵“头脑风暴”。合肥工业大学副校长刘志峰建议,机器人产业发展仍存在“自主创新能力不强、质量基础相对薄弱,行业信息化水平不够高”等问题,“中国制造业当前首要任务是加快工业2.0和工业3.0的进程,提高产品的质量和可靠性,从模仿和‘山寨’圏子里跳出来,致力于创新,尽快掌握核心技术、关键元器件和软件的自主知识产权,才能成为世界玩家。”省经信厅总经济师潘峰则表示,希望机器人和智能制造等产业发展联盟继续发挥“桥梁”作用,进一步建立健全成员企业间互动合作、信息共享机制,联合攻关“卡脖子”技术,加快创新成果转化,不断增强我省机器人和装备制造产业的核心竞争力。
记者从市经信局和鸠江区获悉,我市将结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安徽重要讲话精神和安徽省机器人及智能制造产业发展需求,加快国家机器人产业创新中心建设步伐,做大做强机器人龙头企业,构建核心零部件竞争优势,布局新一代智能机器人及产业互联网平台,全力推动服务机器人、特种机器人快速发展。同时,持续打造多维、立体的产需对接服务体系,建立服务地方机器人及智能制造产业发展的长效机制,进一步壮大机器人产业发展的“芜湖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