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生在渔船上,成长在长江上,十六岁开始捕鱼的施青英没想到,自己就这么和干了30多年的捕鱼生涯告别了。
“舍不得啊!家里祖祖辈辈都是捕鱼为生,我以为自己会一辈子以打鱼为生。而现在变成护渔人,还是不离长江。”施青英不无触动地说,“为了我们上岸,区里、镇上干部上家来了许多趟,有一句话我听进去了,就是‘今天护渔为了子孙’,所以我们一家人支持禁捕。”
实施长江流域重点水域禁捕退捕,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中华民族长远利益出发作出的重大决策,是共抓长江大保护、推进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的关键举措。然而,上岸后首要面临的问题,就是渔民们的生计何以维系?
“我们书读得不多,很担心以后做什么。”长江水域禁捕后,施青英一家一下子就失去了收入来源。今年7月份,在安徽省人社厅到荻港召开的一次长江禁捕退捕渔民转产就业座谈会上,他谈到对未来生活的想法时十分焦虑,却在不经意间,提到了妻子陈桂兰家有祖传的“香菜”手艺,自己也起过创业的想法,但一时无从下手。
施青英所在的荻港镇位于我市繁昌区长江之滨,是全区退捕渔民集中地,而这里由高秆白菜腌制而成的“香菜”却远近闻名,占据了芜湖市70%以上的市场份额。退捕渔民有想法,转产安置就有目标。繁昌区人社局、荻港镇和所在南桥社区主动与他对接,“手把手”帮他创业。区人社局帮他与银行对接办理小额担保贷款;荻港镇政府协调镇香菜协会免收会费吸纳其为会员,传授香菜制作技术和经营知识;南桥社区书记骆正玉走街串巷,帮他在沿街找到了一处30多平方米的店面作为经营场所,每年仅3000元的租金。
10月初,施青英、陈桂兰夫妇的“陈氏香菜”店开张了。两个月来,“陈氏香菜”已通过熟人推荐、朋友圈转发等方式销售到芜湖、铜陵、合肥、江浙沪等地区,月均销售400斤左右,月均销售额6000余元。“陈氏香菜”店还聘请了王翠兰、王翠花两名退捕渔民,解决了他们的就业问题。
此间,施青英还发挥特长在区农业农村局委托招聘的护渔员面试中成功应聘,成为一名护渔员。他那本打算继承“父业”的儿子施涛,也“另谋出路”学起了电子商务,刚刚注册成立了芜湖浪涛食品有限公司,打算把“陈氏香菜”推上网络,通过网店、直播,为荻港的香菜产业再辟新路。
12月15日一早,记者在荻港江边见到施青英时,他已穿上了渔政统一的“护渔员”服,开始了一轮巡查。“我负责荻港汽渡到板子矶这一段,一趟跑下来半个多小时吧。”通常情况下,施青英一天要巡查四趟。不过,在他看来,这可比当渔民的日子稳当。
“捕鱼是日晒雨淋,风吹雨打的。往年冬天这时候,正是最难熬的时候,但要赶着卖鱼就得凌晨起来,手冻得伸不开。”施青英告诉记者,现在每天巡完江后还能回家帮帮忙。每月扣除“五险”,固定到手约2000元收入,有了保障心里有了底,生活奔头也足了。
巡查回来,正碰上“顾客”上门。市人社部门“牵线”,企业上门谈合作来了。“市人社局推荐我们来实地专项对接、考察,后续考虑进一步帮助他销售。”奇瑞集团瑞达后勤公司采购经理熊国安说。“随着长江禁捕政策的推行,退捕渔民也成为我们创业者社群中的一个新组成部分。所以我们来对接,不仅是采购,也是考虑能否通过创业资源嫁接,为他们提供创业服务,帮助他们打开销路。”国家级皖江云众创空间创始人刘傲告诉记者。
在我市,合计有建档立卡退捕渔民4259人,其中劳动年龄内的有2983人。随着长江流域重点水域为期10年的禁捕期的到来,渔民们陆续“洗脚上岸”,迎来新生。
我市由市、县(区)两级人社部门牵头,协同发改、财政、民政成立安置保障领导小组,强化工作力度,形成工作合力,严格落实退捕渔民“包保”制度,专项推进退捕渔民安置保障工作。
“退捕渔民安置保障工作开展以来,我们从稳定就业、个性化培训、社保托底等方面给予退捕渔民安置保障政策支持,努力让渔民愿意上岸、上得了岸,上岸后能够稳得住、能致富。”繁昌区人社局副局长柳宗林告诉记者,我市为渔民们吃下社会保障的“定心丸”,对符合条件的专业渔民按照每年3000元、兼业渔民按照每年2000元的标准予以社保补助,连续补贴15年。
记者从市人社局获悉,我市针对退捕渔民已开展专场招聘会21场,组织641名退捕渔民参加专项技能培训,累计开发公益性岗位630个。全市符合参加养老保险条件的退捕渔民3543人,已全部参保到位,参保率100%。
从“风雨飘摇”迈向“安居乐业”,如施青英一家一样,芜湖三千退捕渔民,从转产、创业、就业开始迈向了新生活。在他们身后,滚滚长江,也开启了生态修复的新篇章。